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

危機能入市嗎 ?

危機能入市嗎 ?



從去年11月看空到今天,至少有上千個媒體朋友、讀友與網友提問:「什麼時候翻多?」他們看來似乎正期待著我能手撫水晶球、筆排八字流年、嘴巴唸著符咒,然後穿起道士服壓低聲音故作神祕的說:「某年某月可以買進、某年某月可以賣出。」當然這些絡繹不絕的求神問卜者通通失望地離我而去,因為我只有一個答案: 「我不知道!」

因為我還在等待決定性的總體經濟指標的回升:那就是小學6年級社會課所教導我們的,「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要賺取利潤。」用在台股投資上的運用就是要觀察「全體上市公司的淨利」,這個數字的榮枯可以很精確的指引投資人長線方向。我將過去幾年全體上市公司加總起來的淨利,稱之為「神奇的數字」,用年與年的比較基礎,與當年台股表現之關係製作了對照表(表一)。
台灣上一波不景氣是在2000~2002年,而台股正是在2002年落底展開波濤洶湧的5年大行 情(從3,000多點漲到將近萬點),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2002年當年的上市公司,交出了比2001年成長78%的好成績,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在 2002年多賺了78%;然後到了2003年,成長數字更是高達370%,還記得2003年第一季發生了SARS嗎?當時人心惶惶股市低迷,但是單單那一 季的全體上市公司就賺了1,400億元,足足接近2001年全年的1,500億元,也超過了2002年的一半。眾所皆知的是股價的長線價值在於「賺錢與否」,最簡單的道理,卻也經常被人忽略。

危機入市 夭壽!
許多投資人相當著迷於「危機入市」這似是而非的口號,我認為所謂的「危機入市」必須建立於「上市公司的淨利能持續成長」前提下才成立,如當年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上半年,上市公司交出了近一年的亮麗 成績單後,股市碰到SARS的危機而下跌,那種情況才適合危機入市的精神,否則,當你在上市公司賺的錢越來越少,甚至於到虧損的時機,做過多投資的話,只 能說是莽夫的舉動。
很不幸的,這個神奇的數字從今年第一季以來就呈現出很難看的衰退訊號,而且有逐季擴大的趨勢(見表二),看到這個表,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「什麼時候翻多?」
我的答案就是:「等到上市公司的淨利又開始成長的時候吧!」
「翻多後要買什麼?」
我的回答是:「只有沉澱到底以後還能浮上來的東西,對我來說才是真實的。」

回歸盈餘 沉澱!
投資的世界不就只是基本的數字,加上簡單的加減乘除,這個專欄的讀者大多是一般的小散戶,然而,在投資領域上,小散戶比起法人有著相當的優勢,如散戶不必買 進太多標的(不像單一基金就至少要買上10?20檔個股),散戶不用做績效評比(頂多沒賺到罷了),散戶的部位小,所以買賣也比較容易。
最後我請散戶拋掉找不到規律的短線多空,用最基本的公司盈餘穿透股價高低,「不要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」是我數十年立於不敗之地的心法,提出來與各位共勉之。下週來談金控股可不可以長線投資。

表一 近年上市公司 整體稅前淨利與台股表現之關係
資料來源:金管會網站與其公告

表二 今年以來全體上市公司淨利呈現衰退
資料來源:金管會網站



黃國華
台大經濟系畢。曾任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,台股投資經驗二十一年。自二○○六年二月起,以「總幹事」為名經營部落格,著有 《總幹事的投資筆記》、《金色巨塔》、《交易員的靈魂》、《收盤後的人生》、《台北金融物語一部曲—內線國度》、《台北金融物語二部曲—金控迷霧》等六本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